從《易經.繫辭》看民間信仰中的神明

 

神是甚麼?神被認為是至高無上之力量的存在。神可以是宇宙的創造者與管理者,可以是宇宙的創造者而非管理者,也可以是宇宙萬物的一切。另一方面,多數存在主義學家大多均反對教條式宗教信仰,沙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更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這些神是客觀的存在,還是人類心靈的產物,不能用物理的方式做驗證。

在華人世界的民間信仰中,神明有先天尊神、御天神聖、後天仙真和社稷神明等。若果這些神明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創造神明是否是人類自然之行為?基督教不准崇拜偶像佛教不相信這個世界是由和他的意志所創造和管治的。老百姓創造神明的過程,他們的思想、感覺和意涵倒底是甚麼?除了人的生存之外,其他形式的生命亦存在。如果民間信仰中的神明客觀的存在,他們有超越人類的能力,可以幫助人類,神明自己卻也可以沒有天經地義的教條,這樣子神明也不違背存在主義。

 

《易經.繫辭》的神有下列四種意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易經.繫辭》是孔子寫的,《易經》的見解和感覺是中庸普遍的《易經.繫辭》裡的神,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思想、感覺和意指。在《易經.繫辭》裡,神有下列四種意義:

一、人力無法預測和干預,又能令不可能發生之奇蹟發生的超越性規律或存在

《易經.繫辭上傳》第五章曰:「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不測表示人力無法預測和干預,但是不可能發生之奇蹟又能發生。這種超越性的規律或存在,稱為神。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等,都在不可控制陰陽不測的範圍內。雖然吾人大都同意「神賞賜做好準備的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和「天道酬勤」,但是《易經.繫辭上傳》第四章說:「神無方而易無體」,做好準備卻一輩子不曾得到神的賞賜的人,事實上佔大多數。這就是人力對神無法預測和干預的事實。

 

二、人力無法置身其外、逃避或免除,只能甘心就範之無可施為的處境與事實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曰:「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天道循環,周而復始,不易不亂,疏而不漏。人生於天地之間,無法置身其外、逃避或免除,只能甘心就範的順天而行,法天求命。如此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三、能知悉深奧而抽象的道理,能觀照普遍而公正的立場,能預測無形而未發的事件

《易經.繫辭上傳》第四章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又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繫辭上傳》第九章,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因此,具備足夠高明之智慧、公正和能力,達到能知悉深奧而抽象的道理,能觀照普遍而公正的立場,能預測無形而未發的事件的地步稱為神。

 

四、崇高、有意義、有貢獻、奇妙地造化萬物的功用

《易經.說卦傳》第六章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易經.繫辭下傳》第一章曰:「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經.繫辭下傳》第五章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又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曰:「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向上,對人群有具體的貢獻和功用,改變了民生和歷史令大眾感嘆由無入有之造化萬物的奇妙,從心裡感覺敬服、崇高、有意義的,稱為神。

 

這四種意義對人類而言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代表這四種意義的非人格化的神是真實存在的人力無法預測和干預,又能令不可能發生之奇蹟發生的超越性規律代表至高無上之力量的存在;人力無法置身其外、逃避或免除,只能甘心就範的無可施為之處境代表神對宇宙的管理地位;奇妙地造化萬物功用代表神對宇宙的創造能力;能知悉深奧而抽象的道理,能觀照普遍而公正的立場,能預測無形而未發的事件代表神的智慧、公正和權威。歷史紀錄的是人類活動的高峰軌跡文學反映的是人類活動的所有層面。根據《易經.繫辭》裡,非人格化之神的四種意義,人看到的是人類活動的高峰軌跡歷史紀錄看到的人間是神、科技是神、財勢是神、希望不絕是神、陰陽不測也是神

非常重要的是人類會用具象有形的事物來表示抽象的意義即使民間信仰中的神明並非客觀的存在,人類創造神明也是自然的。在現實社會中,平凡人希望有能力、有尊嚴、能長生。他們心中會希望在無形的世界中,存在有能力、有尊嚴、能長生的人格化事件,那就是神。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命經驗,以及自己的需求和願望,心中認識或認定的神,各自不同。否認神的存在,就等於承認自己在某個未知或無形的世界中,成為神的希望破滅。因此為辯護自己的神之存在,人可以奮鬥至死而不退。

 

人類創造的神明有先天尊神、御天神聖、後天仙真和社稷神明等差別

假設神明是人類心靈的產物,為什麼人類創造的神明,會有先天尊神、御天神聖、後天仙真和社稷神明等差別?是至高無上的力量,因此神「無限深奧」;神可以是宇宙萬物的一切,因此神「無所不包」。同時,人類有解析的、深密的和期冀的願望,亦有開放的、異國的和不測的需求所以人心有心事深處有心事,天涯之外是天涯」的無窮深廣。粗略言之,人類使用擬人格的方式來表達前述四種意義就分別引起人類發現或創造了先天尊神、御天神聖、後天仙真和社稷神明等不同含意的神明。

先天尊神包括三清、東王西母斗姥明明上帝無極老母等等,直通道的無窮深處,代表人力無法預測和干預,又能令不可能發生之奇蹟發生的超越性規律或存在。民間信仰中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代表崇高的超越境界,應歸類在先天尊神之中。御天神聖包括玉皇上帝、三官大帝、五斗星君、二十八宿等等,主掌周而復始,不易不亂,疏而不漏的天道循環。老百姓無法置身其外、逃避或免除,只能甘心就範的順天而行,法天求命。

後天仙真包括道教五祖北宗七真南宗七真等等,他們潛心修道,領悟真理,能知悉深奧而抽象的道理,能觀照普遍而公正的立場,能預測無形而未發的事件而成為仙真。社稷神明包括關聖帝君天上聖母開漳聖王五府千歲保生大帝清水祖師等等,他們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向上,對人群有具體的貢獻和功用,改變了民生和歷史令大眾感覺敬服、崇高、有重大意義老百姓「妙萬物而為言者」成為神明當然,人必須自我警覺,人心有無窮的深廣,神明可能是人類心事的半身;無窮深廣對上無限深奧,人可能終究並不低於神

科學教育對民間信仰的影響不大。只有少於1%的人能放下一切,追求心靈的真理,正見緣起變化即是無我無常。10%的人能放下自我,追求科學中客觀而中效的真理。20%的人能使用龐大複雜、精密專業的儀器設備,以產出並銷售產品。這些人能日新其業,日進其德。其他的人,就只能靠著勤勞和職業,一天過一天。在漫長的時日裡,這些人也不會和別人爭甚麼,但是裏頭的一部分人,常常會演變成自以為有甚麼別人不知道的了不起,或者以為自己是某個神明在凡塵間的化身,不知不覺加入了民間信仰的行列。

 

參、佛教不相信這個世界是由和他的意志所創造和管治的

不論是非人格化的神,還是人格化的神,佛教都不相信這個世界是由和他的意志所創造和管治的。世界佛教僧伽會(WBSC)於1967年的第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這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此文已由世界佛教僧伽會一致通過。1982年,宣言擬定者之一的化普樂·羅睺羅尊者(Ven. WalpolaRahula)提供了一份該宣言的闡述與解說:

  • 無論任何宗派、教派或系統的佛教徒,我們都認同佛陀是教導我們的導師;
  • 我們都皈依三寶:佛陀、佛法和僧團;
  • 無論是上座部佛教還是大乘佛教,我們都不相信這個世界是由和他的意志所創造和管治的;
  • 佛陀,我們的導師,是大慈悲、大智慧的體現者,以他作為榜樣,我們都認同人生的目標是:對所有眾生培育無差別的慈悲,為眾生的利益、快樂與和平而努力,並培育能導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 我們都接受佛陀教導的四聖諦,亦即是:
    • ,是生存於世間的事實,眾生皆處於逼迫、無常、不圓滿、不舒適、充滿矛盾的困境之中;
    • 苦因,是苦生起的事實,由於以虛幻不實的自我為中心而自私自利,苦即生起;
    • 苦滅,即由自我為中心而自私自利所造成的困境,是可以完全根除,達到釋放、解脫、自在的事實;
    • 滅苦之道,即解脫可經由實踐稱為中道八聖道,導向完美的道德行為()、經訓練的心()、智慧解脫();
  • 我們都接受緣起法則所教導的世間因果律,因此,我們認為每一事物都是相對的、相互依存的、相互關聯的;並且世間無一事物是絕對的、永久的與永恆的;
  • 根據佛陀的教導,我們都理解:一切有為法無常的,及一切有為法和無為法無我的(即法的三相:無常、苦、無我);
  • 我們都接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佛陀所教導的導向覺悟之道的分別述說,即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 達至覺悟解脫有三種:聲聞獨覺正自覺;我們都認同菩薩行和成就正自覺以拯救眾生是最高、最神聖和最英勇的;但是,這三種覺悟和解脫並無不同,如大乘佛教的《解深密經》所言:「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 我們認同,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僧人的生活方式,大眾化的教徒信仰和修習方式,不同的儀式、儀軌和典禮,不同的風俗習慣等,但這些外在的形式和表現不可與佛陀教導的基本教義混為一談。

根據龍樹的「八不」緣起「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和《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民間信仰希望通達於鬼神,佛道正法卻希望超越於鬼神。不過佛道正法對老百姓的需求結構影響也不大根據「食物、安全、社會、尊嚴、自我實現」的需求層次,科學技術之生產力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而文化與宗教是人類在得以生存之後,不可或缺的事項。在相同的需求層次中,需求項目可以是不同的。百分之99%的人並沒有實證空義,只能了解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程度,必須長時間仰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福祉。他們不能放下,只好求得用專業、進步、靈敏、整潔和利潤來顯示社會地位,並且做為自我實現。只有少於1%的人能實證空義,知道「五蘊皆空、諸法空相」的道理。對少於1%的這些人而言,在某種方向上,「無我就是我」,「甚麼都不是就是專業」。因為「中道空」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們除了每天醒來第一件關切的事是眾生的安適和喜悅外他們不能空談遁世無悶,一樣必須追求和倚賴全人類的福祉,用專業、進步、靈敏、整潔和利潤來教導人間正道,顯示社會地位,並且做為自我實現。

 

正法的宗教除了和崇拜偶像的民間信仰劃清界線之外,對民間信仰要有瞭解、體諒和同理心

正法的宗教都相信真理必然無所不包,只要信任自己相信的真理,心中自能無憂;生命可以與真理同在,只要符合自己相信的真理,心中自能無懼;必須走在符合智仁勇的各自表述之正道上才能看見真理,只要力行自己受教的正道,心中自能無惑。龍樹的「八不中道」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道德經>><第八十章>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就是「見道後的世界,諸法如義,仍然景物繁華,有什伯之器、有舟輿、有甲兵,卻不必馳求強用;雖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卻與真理同在而民至老死不必強相往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是正道,不可有其他貪嗔癡等妄求妄想。」另一方面,基督教<<聖經>>說:「我就是真理、生命、道路。」又說:「不可崇拜偶像。」因此,這些宗教都相信真理必然無所不包,生命可以與真理同在,必須走在符合智仁勇的各自表述之正道上才能看見真理,而成為正法的宗教。不同宗教之正信的教徒雖然彼此難以在教義上深入溝通,卻各自可以無憂、無懼和無惑。

<<金剛經>>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人類用具象有形的事物或偶像來表示抽象的意義而創造了神明這就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原因和自然現象。因為相信神明人類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向上勇猛精進產生具體的貢獻和功用,改變了民生和歷史增添了全人類的福祉。佛教全真道教和基督教等講求各自之正法的宗教除了和崇拜偶像的民間信仰劃清界線之外,對民間信仰要有瞭解、體諒和同理心。老百姓把佛祖和道祖當作創造和管理宇宙的神,或者是擁有特殊能力而能賜福個人的神,固然不正確,但是他們會聽從佛祖和道祖的教導,遵守六度和慈儉讓的教誨,這就已經是佛教和全真道教對全人類的貢獻和價值。當某位老百姓知道「神無方而易無體」,放下自我不求神通時講求各自之正法的宗教就各自多了一位正信的教徒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a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