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臨濟慧照禪師語錄》中的文字,如果真正能隨處做主,立地皆真,絕對自信自己就是祖佛,「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則當下立即就能無修無證無得無失,無用功處,一切只是平常無事;面對無窮無盡的生滅,都是平常心,不被境轉,處處用境;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多。所以,真正禪一(純一)必得正見,真正無得即成祖佛。根據「禪一必得正見,無得即成祖佛」的思考,用機鋒處處將學人逼入禪一或逼迫頓悟禪一,以獲取正見的方針與手段,稱為「禪宗」。

但是,在事實上,學人剛開始即使能相信自己原來就是祖佛,他也不能做到「隨處做主,立地皆真」。如何才可以處處將學人逼入禪一,以獲取正見,不同的宗派各有不同的風格。臨濟宗是佛教禪宗主流之一,其禪法由五部份組成,就是:一、講解教義;二、瞭解學人;三、奪與截流(喝);四、師者直下承擔;五、公案自證。說明如下:

 

一、講解教義

雖然「禪一必得正見」,但是「正見乃能禪一」。禪一與正見是閉迴路的相互作用。臨濟宗的宗師一方面使用奪與截流,將學人逼入禪一,一方面同時也須要講解教義,幫助學人理解。

佛教的正見,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禪宗的正見,當然也是如此。引用印順法師的語句,佛教的正見,說是「性空唯名」、「虛妄唯識」或「真常唯心」都可以。「性空唯名」意指自我只是十二因緣的偶然遇合,真實的自我並不存在。「虛妄唯識」意指自我只是自己的以為,是虛妄而不存在的。「真常唯心」意指天下唯一不變的真理如人心一樣,無所不包卻是幻變無常。所以臨濟禪師說:「莫因循逐樂,光陰可惜。念念無常。」又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世與出世,無佛無法。亦不現前,亦不曾失」;「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佛,「說似一物則不中。」

 

二、瞭解學人

瞭解學人,才能以四料簡,對學人做有效的奪與截流,將學人逼入禪一。臨濟宗瞭解學人的要領就是三句三玄三要。

三句是「三要印開朱點側,未容擬議主賓分」、「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和「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來裏有人」。一句語須具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若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為師。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三玄就是「體中玄」、「句中玄」和「玄中玄」。「體中玄」就是「真正的無我,不是在口頭上自己說說」。「句中玄」就是「不知不覺中,在言談中流露出善根」。「玄中玄」就是「學人雖然不必一定要勝過師者,但是一定要有一些師者始料未及的創意」。

三要就是「言中無造作」、「千聖入玄奧」和「四句百非外,盡蹈寒山道」。「言中無造作」就是「一切言談都是以對『無』之正見為出發點」。「體中玄」是真證,「言中無造作」是真知。「千聖入玄奧」就是「所有優異學人,都一定有足夠的深度」。「四句百非外,盡蹈寒山道」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有實踐佛法的勇氣」。

「若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為師」意思是「若能肯定學人三玄三要都滿足,不必多說,他就是佛教上上等的人才」。「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為師」意思是「想瞭解學人是否三玄三要都滿足,必須對學人的言行做各種截斷,看他真正的反應。若大致三玄三要都滿足,他就是佛教上等的人才」。「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意思是「學人的言行,若如棚頭傀儡,裡頭有我,則此人自救不了」。

「體中玄」、「句中玄」和「玄中玄」,不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一定要讓師者對學人有欣賞和共鳴,才能肯定學人三玄三要都俱足,而不必再予奪和截流。

 

三、奪與截流(喝)

臨濟喝是臨濟宗的特色,它的作用就是奪與截流。一方面表示高深的境界,非簡單的語言文字可以說明;一方面,有時如金剛王寶劍,有時如踞地獅子,逐步提昇學人的境界,將學人逼入禪一。假如機緣恰當,臨濟一喝,如同黃檗一棒,就打得學人肉身掉落,無位真人出現。

欲將學人逼入禪一,必須根據對學人的瞭解,以四料簡,對學人做有效的奪與截流。四料簡就是「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可以依照學人的「親證現量景」順序施為,也可以視狀況靈活運用。

臨濟禪師對奪人不奪境的解釋是:「煦日發生鋪地錦,瓔念垂髮白如絲」。此時,學人還在初步階段,大部份自以為了不起。師者一方面多談境和「諸行無常」,一方面用各種機鋒截奪學人,不要讓學人繼續自以為了不起,而回歸謙虛和赤子之心,接受自己原先不能接受的道理。

奪境不奪人的解釋是:「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此時,學人已知「諸行無常」,知道要學祖學佛,有無上尊嚴,得長生不死。因此,師者和他多談人和「諸法無我」,同時用各種機鋒截奪學人,讓他無祖、無佛、無死、無生,回復平常心。

人境俱奪的解釋是:「并汾絕信,獨處一方」。此時,學人雖已知「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卻慢慢會開始覺得自己有一些道行。因此,師者和他多談「涅槃寂滅」,同時用各種機鋒截奪學人,讓他無我、無身、無修、無證、無得、無失,「以無所得故,得般若波羅密多」。

人境俱不奪的解釋是:「王登寶殿,野老謳歌」。此時,學人已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滅」,也知道無修無證無得無失。所以,此時甚麼都可以談,不必再予截奪。請注意的是:對下下根的學人,或不是信仰佛教的人,若截奪沒有甚麼效果,師者也會人境俱不奪。

 

四、師者直下承擔

臨濟「四賓主」就是「客看主、主看客、主看主、客看客」,它是教導學人分辨明師的原則。凡是怪力亂神,法力無邊,或滿嘴虛無,違背正法的,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臨濟禪師語錄》寫說:「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拈出一箇膠盆子,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學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喚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隨學人問處即奪,學人被奪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學人,應一箇清淨境出善知識前,善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拋向坑裏。學人言:大好善知識。即云: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此喚作主看主。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善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呼為客看客。」

「四賓主」原意是教導學人分辨明師,但是學人宗教經驗不夠,應用上有其困難處。對善知識而言,「四賓主」反而成為師者對冤屈辛苦的直下承擔。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甚至直到師者入滅後,學人才會瞭解師者的智慧和慈悲。

對於怪力亂鬼,神通廣大,或滿嘴虛無,我執甚重的學人,師者「不肯放」,苦口婆心,諄諄告誡,學人卻可能說:「這個師者比我不如。」此是膏肓之病不堪醫,亦喚作客看主。此時,師者想的是如何「奪人不奪境」。

對於認為祖有多偉大,佛有多厲害,祖佛即不食人間煙火的學人,師者以平常心奪之,學人被奪,可能「抵死不放」,說:「這個師者不懂。」此是主看客。此時,師者想的是如何「奪境不奪人」。

對於瞭解佛理,口才雄辯,語言文字無法令他信服的學人,他可能會說:「宗教經驗都是假,佛教也只是一個理想而已。」此亦喚作主看主。此時,師者想的是如何「人境俱奪」。

對於境遇貧苦,發生意外,或頑空虛無,要死不活,只想考驗祖佛能否直接救助的學人,他可能會說:「宗教都是假,氣功才是真,現實比較重要。」此亦為客看客。此時,師者想的是如何鼓勵他,「人境俱不奪」。

 

五、公案自證

有相同經驗的人之間,彼此的溝通,不拘形式,也不必講得太清楚。「公案」就是具有佛教宗教經驗的人之間,彼此溝通往來的記事。它的作用是做為學人自我驗證的「習題」,而不是要直接做解釋。

根據歷代祖師的提示,和千千萬萬的經典,獲取佛教宗教經驗的唯一「出口」就是「無我」。那一天學人得到正確的宗教經驗,那一天學人就會知道「公案」很自然。歷代祖師只會在旁邊助緣提醒,他們絕對不會直接解釋「公案」。

例如:「師因一日到河府,府主王常侍請師升座。時麻谷出問:大悲千手眼,那箇是正眼?師云:大悲千手眼,那箇是正眼?速道!速道!麻谷拽師下座,麻谷卻坐。師近前云:不審。麻谷擬議,師亦拽麻谷下座,師卻坐。麻谷便出去。師便下座。」不要解釋。請相信:只要您覺得奇怪,您就是還未得到正確的佛教宗教經驗。

「絕對自信自己是祖佛,有人罵你是瞎驢,你的感覺和反應是甚麼?」「一人在孤峰頂上,無出身之路。一人在十字街頭,亦無向背。那箇在前?那箇在後?」每個人都可以解釋,但是,請相信:唯一解釋得通的,只有自內證的禪一!

 

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人坐在椅子上,無位真人可以出去;反過來,人出去,無位真人可以還坐在椅子上。這種境地,就達到禪一。臨濟宗的禪風,就是透過講解教義、瞭解學人、奪與截流(喝)、師者直下承擔、公案自證這五個部份,處處將學人逼入禪一而悟道解脫的修習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a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