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佛法-慈悲與超越,孤獨而尊貴

科學知識是以邏輯實證的思考建立的,必須是有可能用物理和數學方法驗證的,才是科學上有意義的問題。因此,「上帝是否存在?」和「靈魂是否存在?」這種問題,多數科學家認為對科學知識而言,是沒有意義的。是故,科學家大部分是無神論者和唯物論者,不相信來世,認為宇宙的運行並無目的和意義。這一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萊興巴哈教授所著的《科學的哲學之興起》說得很清楚。

但是科學家也是人。只要是人,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愛和被愛在無常、困難、乃至災難中,維持心情的穩定在科學知識的進步和應用中,日新又新在人生無盡的生死煩惱中,自我實現。也就是說,科學家也需要心的一境性、愛、精進和超越。

另一方面,佛法是嚴密科技道理之外,古今為數甚眾的人群,真實經驗過的真理。佛法為了利益全體眾生,將學人之學習分為「三士道」:「上士道」是有可能成為宗師,承擔如來事業之學人的修習內容與次第。「中士道」是希望「不起種種因,斷絕種種果」,而遠離生死輪迴的學人,應修習的項目與次第。「下士道」則是希望「來生有比較好的條件,可以繼續努力」的學人,應修習的事項。科學家自己不相信來世和生死輪迴,必定不肯修習「下士道」和「中士道」,但是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他們卻也是可以瞭解的。對全體信徒而言,佛教雖然是宗教,但是對科學家而言,佛法不必談到「神」和「靈魂」的問題,就可以滿足科學家做為一個「人」的需求。理由說明如下:

 

一、佛法的理想

《大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一切智智」就是了解空義和無我之真實意義的無上智慧「大悲」就是盡我形壽,利益眾生的菩薩道和慈悲「無所得」就是「無所住而行其心」的善巧和流暢。《銅鍱律》〈大品〉說:「諸比丘!何謂如來現等覺,眼生、智生,寂靜、證智、正覺、涅槃所資之中道?即八聖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八聖道)等義於沉靜穩定、博學深觀、慈悲利他和無量廣行,佛法希望每個人都能用八正道建立一個世俗諦和勝義諦「二諦圓融」,人我皆能同時獲得智慧、慈愛、出路、廣行、離苦、除怖、福利和莊嚴的人間社會。「沉靜穩定、博學深觀、慈悲利他和無量廣行」正是科學的意義和目的,不必談到「神」和「靈魂」的問題,佛法的理想和科學的精神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宇宙的運行是無為法,可以沒有目的和意義,科學是有為法,必須有目的和意義。

 

二、佛理的各種學說

在佛法的領域中,近代佛學思想家印順法師著重於印度傳來,譯梵為華之三藏的研究。約略而言,他將佛法分為釋尊開示的佛法,和大乘佛法「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的三個系。粗略言之,釋尊開示的正法,過程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也就是先深切體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事實,經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廣行,而後才證入涅槃寂靜。「性空唯名」系的佛理主要是龍樹聖父子「緣起無自性」,強調「緣起有,自性無」,世俗諦和勝義諦「二諦圓融」的「八不」中道。「虛妄唯識」系的佛理,大成於無著和世親,認為萬法唯識變現,經由三性三無性體知宇宙萬法的染雜虛妄,在菩薩瑜珈廣行中「轉識成智」,得到無上智慧。「真常唯心」系的佛理,始從《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之前,主張「佛性本具」,圓滿俱足。《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只要學人在「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的菩薩道中修行,必能找到「無位真人」和「無依道人」,成就無上智慧。所有這些系別宗派的佛理,都需要領悟「無我」,而無我」正是科學賴以成立的精神。

 

三、佛教的方法

佛教是教學、實證和宗教活動同時進行的教化。教學是佛經三藏十二部要義的講授,實證是戒定慧三學的真確實踐。根據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和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了利益全體眾生,將學人之學習分為「三士道」。其中,對死亡恐懼的人,教他相信因果,廣結善緣,四力淨修,集聚來生資糧,因此「下士道」是「因材施教」。對於厭煩流轉於六道之中,想解脫生死輪迴的人,教他趁著暇滿人身,速修戒定慧三學,超拔西方聖土,不墮輪迴而得到解脫,因此「中士道」是教導「不落因果」。對自己想要得到無上智慧,並用以利益眾生的人,則教他發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大修行,這樣子就走上了菩薩道。所以「上士道」是教導「不昧因果」。在戒定慧三學的真確實踐中,先深切體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事實,一直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悲智雙運和菩薩廣行,而後才證入涅槃寂靜。科學家可以想想看,不論自己成就有多大有多高,不論自己怎麼想怎麼做,都不可能比勤苦謙卑而又有能力的菩薩道殊勝!

 

四、因果、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

佛法要學人相信因果,這是依世俗諦而說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世俗中的真理。若依「緣起無自性」的勝義諦,是善是惡,是豆是瓜則不落因果,非因非果。只要瞭解世俗諦和勝義諦「二諦圓融」,就可以不昧因果。二十世紀量子力學的發現,使得吾人知道原子中,電子的位置是由或然率決定的,因此電子的位置是緣起的,沒有前後的因果關係。但是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因果關係還是存在的。二千五百年前,就有「緣起無自性」不落因果,非因非果的道理開示,真使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阿含經》所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的無上境界,雖然不容易,卻應該是希望不昧因果的科學家樂意去了解的。

 

五、科學家能直接發出大菩提心

想要得到無上智慧,並用以利益眾生的願心,稱為大菩提心。只要自己想要得到無上智慧,並用以利益眾生,就可能生出大菩提心和四無量心,並且啟動六度四攝的大修行,這樣子就成為菩薩。雖然科學家不相信來世和生死輪迴,菩薩以及發大菩提心和學人是否相信來世,是否是無神論者、唯物論者、科學家、哲學家或共產黨員無關。科學家需要慈悲與超越,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科學家必須要知道,「學術崇高,佛法殊勝」,證入空義和無我是佛法至為深奧的修證,自己既不可誤解空義,以為佛法是退化的頑空,也不可未經善知識印可,即自許為證入真實。比較科學的哲學之興起》的敘述,佛法的「緣起無自性」,約等義於邏輯實證論的精義;而勝義諦不能用物理和數學方法來驗證,不是科學上有意義的議題,卻因為如此,「二諦圓融」反而包涵科學。吾人若試著用「存在終究不存在,真理到頭亦非真,博學廣行三不朽,慈悲利他自多福」來表達「二諦圓融」,那麼它和《科學的哲學》是多麼相近啊!哲學存在主義說「存在就是努力追求存在」,和「緣起無自性」,也是多麼相近啊!

 

六、毋須以科學的方法尋找靈魂

有科學家提出了超自然電子雜訊現象,而解釋為已經死亡的人,通過在現代電子設備上產生的靜電干擾或白噪音來傳遞聲音或影像,從而達到同現實世界相互溝通的目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蓋瑞史瓦茲也設計了一套嚴謹的實驗步驟,透由五位美國知名靈媒的參與,進行「人死後仍有生命」的驗證。他將實驗的過程寫成《靈魂實驗》(The after-life experiments2002)一書。事實上,如果靈魂存在,人根本就沒有生死或生老病死諸苦的問題。既然靈魂或自我永遠存在,生生病和受受苦,又有何彷?《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科學只是世俗之中,萬法的認知、推理和解釋,和勝義諦無關。所以佛教徒和科學家對話時,不可為了討好科學家,爭取科學家的認同而妄談以科學的方法尋找靈魂。當然,科學家亦不可企圖以科學的方法尋找靈魂,來瞭解佛法。

 

七、不可用「發光」來判斷善知識

常有初學信徒,試圖用「發光」來判斷修道者的境界,甚至用紅外線來「研究」善知識。事實上,在十地菩薩的位階上,至少就有三處,修道者會發光。第三地菩薩位稱為「發光地」,學人會因為「忍辱」而發光;第四地菩薩位稱為「焰慧地」,學人會因為「精進」而發光;第六地菩薩位稱為「現前地」,學人會因為「無我」而發光。「忍辱」而發光是因為堅強堅定而發光,「精進」而發光是因為願心勇猛而發光,「無我」而發光是因為無私無畏而發光。其他因為六度四攝的大修行而發光,都是可能的。事實上,菩薩道才是佛法中最深奧的道理。因為佛教修道者悟道之後,不可急速入於涅槃,否則實際上不能以「二諦圓融」的方式利益眾生,成為和聲聞乘、緣覺乘並無二致。所以佛陀以講述他自己過去世的修行做為比喻告訴弟子或佛教修道者,悟道前及悟道後,都要做為菩薩,繼續修菩薩道,在三大阿僧祇劫裡,在無量生死煩惱中,利益眾生。用「發光」來判斷善知識比起菩薩道的絕對深廣,是太膚淺了。

 

八、佛教和科學應該因相似而相惜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著作甚多,最近寫了《佛陀,您在哪裡》一文(新詩),非常精彩。知道佛光山「錢很多」的人比較多(星雲大師有說:「佛不需要!」),能感受到星雲大師文學才華很高的人就比較少。文學大部分是抽象的,因此,和數學一樣,可以形成另一個「人造的宇宙」。真正懂得《佛陀,您在哪裡》一文的人有多少呢?善知識都是孤獨而尊貴的!

(一)佛教和科學在世俗諦的貢獻

佛教不能讓每位眾生「開悟」,這是佛教不可克服的困難。但是佛教可以維繫善良風氣,薰習優質文化,增加通識教育,提供健康社交。科學製造一定會破壞環境,這也是科學不可克服的困難。但是科學可以創造產品,提供便利與舒適,滿足人群的需求,解決各類未曾解決的問題。從自利利他,提供服務的角度來看,佛教和科學是相似的,科學家對佛教應具有認同,提供協助。

(二)佛教善知識和偉大科學家都是孤獨而尊貴的

佛教善知識的甚深體悟或自內證、自受用,是不可言說的。但是在進行宗教事務和教學活動時,遵循的還是世俗諦的規律。此時,資源的艱難、環境的不利、不明的危懼、嚴厲的競爭、可能的誤會、以及惡意的對待等,和偉大的科學家是一樣的。佛教善知識和偉大科學家都是不易被瞭解的,因此,也都是孤獨而尊貴的。

 

科學家是人。雖然科學家大部分是無神論者和唯物論者,不相信來世,認為宇宙的運行並無目的和意義,但是,只要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一定需要心的一境性、慈悲與愛、精進和超越。佛法對科學家一定是需要的。科學家在專業領域都是學術上的善知識,吾人不必期待他們在佛法上有所證悟,給予壓力,只要他們認同、支持並加入菩薩道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a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