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代價是苦不是罪佛教與基督教在歷史中的宗教和平

根據研究機構調查,全球基督教信眾約23億人,伊斯蘭教16億人,佛教信眾則達5億人。雖然印度教信仰人口統計達10億人遠高於佛教,但是印度教具有民族限制,集中特定國家(例如:印度或尼伯爾),而猶太教亦有民族限制(例如:教規導致外邦人不易入教),相較之下佛教較無民族限制,因此一般認為基督教、伊斯蘭教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對於世界和平的作用,學者們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是:宗教在不同的歷史時刻,對於世界和平既起過促進作用,也起過破壞作用。遺憾的是,由宗教相關問題引起的戰爭或衝突暴力事件,至今仍一再發生。因此,許多國家都籌設宗教與和平協進會,希望基於宗教博愛之情操,藉由宗教、文化、教育及社會關懷等方式,增進各宗教間之瞭解與合作,發揚人性的真、善、美,並促進社會的和平與進步。

一般而言宗教間之瞭解與合作,必須彼此看見對方的存在和活動,了解彼此教義的不同,互不同意而各自表述,不以暴力強迫他人的認同,並且參看對方的活動以及教理的傳達,而自我調整對應的部分,最後能發揚人性的真、善、美,並促進社會的和平與進步。但是目前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是一個極端的恐怖主義組織,他們宣稱每一項活動均在切實履行伊斯蘭教義,每一種行為其實皆獲古蘭經允許完全沒有不以暴力強迫他人的認同,並且參看對方的活動以及教理的傳達,而自我調整對應的部分」的心意。

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佛教卻有整套的大藏經。聖經〈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說: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詛咒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佛教經典沒有如此明確的語句。本文另從佛教與基督教在歷史中的宗教和平之觀點,推說佛教能參看對方的活動以及教理的傳達,而自我調整對應的部分」。既然佛教做得到,其他宗教亦應做得到。吾人的意見,也是國際性輿論的一部分。由此,吾人主張為了世界和平,在聯合國行動的層面上,「伊斯蘭國」必須重新解釋古蘭經》的部分內容,放棄有關殺戮搶奪和奴隸的教條和思想

 

「伊斯蘭國」使得宗教和平的期待,簡直成為不可能伊斯蘭

目前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一個極端的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獨尊伊斯蘭教遜尼派,迫害非遜尼派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強迫他們改信伊斯蘭教遜尼派,或向他們徵收重稅甚至殺害。「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向伊拉克北部佔領區內的基督徒頒布命令,要求他們改信伊斯蘭教或繳交吉茲亞稅成為被保護民,或在限期前離開伊斯蘭國土地,否則就要處死。另一方面,武裝分子在佔領區屠殺異教徒,包括把兒童斬首,又強行拆除基督教教堂的十字架和燒毀《聖經》。有基督教徒遵照命令繳交吉茲亞稅,可是妻子和女兒仍被武裝分子搶走。

古蘭經說:「宗教無強迫。」西方非穆斯林多元文化主義者很喜歡這節經文也說:「至仁主的僕人是在大地上謙遜而行的;當愚人以惡言傷害他們的時候,他們說:『祝你們平安。』」然而古蘭經卻又說穆斯林必須征服不信道者,直至「一切宗教全為真主」,又說穆斯林無論在何處發現不信道者,俱應「格殺」(參古蘭經219148995)。聖戰是穆斯林與不信道者之戰,可以在這場戰爭裡取戰利品、奴隸與俘虜。而所謂戰利品,包括男女老幼與財富。伊斯蘭國,其處事手段無比殘暴。近日聯合國新聞中心報導,「可能有約1,500名雅茲迪人與基督徒被迫當性奴」。此外,伊斯蘭聖戰分子最近在尼日利亞綁架女童的案件亦震驚世界。他們卻宣稱根據古蘭經》,這每一項活動均在切實履行伊斯蘭教義,每一種行為其實皆獲古蘭經允許。

古蘭經》的教義做如此的抉擇和解釋,表示「伊斯蘭國」的核心團隊,正在追求民族和個人之絕對的存在、絕對的自我、絕對的權威和絕對的感情。這種迷夢,方酣未醒!聯合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反對類似「為了控制世界人口,維持全體人類的生活品質,屠殺弱勢民族是必要手段」的思想。「伊斯蘭國」使得宗教和平的期待,簡直成為不可能!聯合國的行動,必須反對一切有關殺戮搶奪和奴隸的教條和思想

 

佛教與基督教在歷史中的宗教和平

宗教之間必須彼此看見對方的存在和活動,了解彼此教義的不同,互不同意而各自表述,不以暴力強迫他人的認同,並且參看對方的活動以及教理的傳達,而自我調整對應的部分。實現這個理想,事實上非常困難。佛教教義和基督教教義,除了「大悲心愛世人」之外,理論相反有交集的地方很少。在過去,佛教信徒和基督教信徒好像彼此相輕,避而不談,「存而不論」,「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最近,若干具有國際規模和公信力的佛教團體,包括星雲大師領導的國際佛光會,在宗教和平與合作方面,有多次國際性會議國際性努力的情況和過去已大不相同。

「了解彼此教義的不同,互不同意而各自表述,不以暴力強迫他人的認同」,這是最困難的地方。這一點雖然困難,卻是絕對的必要。本文擬從

一、佛教古德對基督教知悉的情況

二、佛教不承認有一個萬能的神,也不承認最高的真理有其自己可以雕塑的形象

三、智慧的代價是苦不是罪

四、佛教徒有二十難基督徒只要祈禱即可

唯識學起源之另一個可能的因素

五個方面,來說明佛教信徒對基督教,確實看見對方的存在和活動,了解彼此教義的不同,互不同意而各自表述,未以暴力強迫他人的認同,並且參看對方的活動以及教理的傳達,而自我調整對應的部分。本乎此,吾人可以肯定,佛教和基督教之間,在歷史上本來就具備瞭解與合作的條件。依此類推,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之間,亦可儘快經營建立起瞭解與合作的條件,這將是宗教和平與合作的最終願望。

 

一、佛教古德對基督教知悉的情況

佛教就是「聰明的人們悲憫眾生,想要幫助眾生解脫各種苦惱」的教化,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為中道法的主要內容。因此,佛教善知識和信眾對社會中存在的社團和活動,也就是基督教,一定是知悉的。

釋尊時代印度尚不知摩西五經的存在

基督教舊約中的摩西五經是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五卷經文。全經用最古老的希伯來文寫成,是猶太教最重要經典之一,也是西元6世紀以前唯一的希伯來法律匯編。傳統一向認為這是由摩西接受上帝的啟示而撰寫的,內容是古代的以色列人民間故事,記載了以色列民族的起源,尤其是創世的上帝對他們的啟示。

西元前326亞歷山大已經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但是他爲了尋找並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而繼續揮軍進入阿富汗,又從阿富汗穿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他在印度河西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企圖繼續向印度河東部進軍,但是他的軍隊由於常年戰爭,已經精疲力竭,不肯東進,亞歷山大終於不得不返回波斯。由戰爭引起的文化交流,可能將基督教舊約帶至印度。

釋尊生於西元前何年,是以阿育王登位時間來反算的。阿育王登位於佛滅多少年,不能詳為考論,但印順法師覺得:阿育王登位於佛滅百六十年,也許更近於事實。阿育王登位時間,學者間仍有二.三年的出入,今姑依西元前二七一年登位說。依此說,釋尊生於西元前五一一年,於前四三一年入滅。因此,亞歷山大侵略印度引起的文化交流,已在釋尊入滅後一百年,釋尊時代印度尚不知摩西五經的存在。

 

初期大乘佛教的善知識和信眾已知道基督教的存在

根據印順法師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初期大乘」經的傳出,約自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二00年頃。唯識學大成的無著與世親論師,造了很多論書,成為瑜伽行派,與龍樹的中觀派,並稱為大乘的二大正軌。這是西元四.五世紀間的事。

雖然基督教在印度開始興盛,是在葡萄牙英國殖民印度時才開始發生,但是歷史證據表明早於1世紀基督教印度就已存在。如同佛教善知識知道婆羅門教一向存在一樣,初期大乘佛教的善知識當時已知道基督教的存在。基督教舊約聖經寫的是甚麼,聰明的佛教學人可以不同意,卻一定是讀過的。宗教和平和合作一定是要從這裡開始的,不管佛教善知識對婆羅門教和基督教如何「存而不論」,潛在的交互影響則必定是有的。

 

二、佛教不承認有一個萬能的神,也不承認最高的真理有其自己可以雕塑的形象

釋尊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含等見品)。這是說:佛是人間的正覺者,不在天上。天上沒有覺者,有的是神、梵天、上帝、天主們與他的使者。釋尊是人,是正覺緣起法而解脫的,不是天上的上帝,向人類說教,是人間覺者的教化。佛陀的緣起觀,非常深廣,揭出「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三句,亦可表示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果從因生,事待理成」,這一切不是偶然的;「有依空立」這一切可以是偶然的,也可以不是偶然的,但絕不是神造的。

緣起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在這「此故彼」的定義中,沒有一些絕對的東西,一切要在相對的關係下才能存在,這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結論。因此,佛教不承認有一個萬能的神,來創造一切,也不承認最高的真理有其自己可以雕塑的形象。

這一點和基督教的教義,徹底的相反。不同的宗教必須能了解彼此教義的不同,互不同意而各自表述,為了「拯救人類」而相安共存,不以暴力強迫他人的認同。

 

三、智慧的代價是苦不是罪

西方人說:「你就是你的認知。 (You are what you know.)」禪宗說你就是你的「親證現量」。生命的開始起於智慧的產生。佛教和基督教對智慧的結果和代價,講法極端不同,卻從來沒有暴力事件的發生。

 

基督教對智慧之結果的描述

上帝按自己的形像造亞當和他的妻子夏娃,將他們安置在伊甸園,要使他們的子孫治理全地。上帝又吩咐說園內所有的果子都可作食物,唯獨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例外。但夏娃受狡猾古蛇的哄誘,希望能如神知道善惡,偷吃了知善惡樹所結的果子,也讓亞當食用,以致伊甸園因為這場反叛而受到破壞,二位人類的袓先遂被上帝逐出伊甸園,人必須終身勞苦才得糊口,最後死去而歸回塵土。

「希望能如神知道善惡」就是智慧,智慧的代價是失去樂園,失去與上帝共融的幸福,也造成後來人類普遍與上帝隔離之處境,失落超性的生命,人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性。這種罪性是無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傳給一代,永無停止,這就是「原罪」。要得到救贖,只有靠耶穌基督,要認識神、信仰神、服從神、尊敬神,不可崇拜雕像,否則「忌邪的主」要追討他們的罪。

 

佛教對智慧之結果的描述

佛教不承認有一個萬能而創造世界的神,而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一株蓮花」。平凡的人和事物,如那一池的水和汙泥,卑微低下;汙泥中卻有白色可食的蓮藕。幸運的人如水上的蓮花,風光美麗,名利豐盛;一旦凋謝,並無可取。蓮蓬參讚蓮花,亦是美麗,卻不是主角; 蓮蓬內有清香的蓮子,既可傳種,亦可食用。法爾如是,無緣同體。《緣起經》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緣起十二支,概括整個宇宙人生,而以識或智慧而能分辨知曉。

人與木石都是緣起的存在,而人與木石不同是因為人有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人有智慧。有智慧所以能產生愛取、怨恚、我執、妄行等諸不善,更須面對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諸苦。總結的說,智慧的代價即是「純大苦聚集」。

 

四、佛教徒有二十難基督徒只要祈禱即可

基督教和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相去不久傳說中公元65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70耶路撒冷被毀,四散逃難的基督徒當中,有部份來到東方,僑居中國。公元6570年,是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的事。這期間的基督徒多為猶太人,福音主要靠口傳,新約聖經尚未誕生,至於舊約聖經被帶來中國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基督教的信解行證簡短而言就是相信人是上帝所創瞭解上帝才是真理生命和道路,祈禱和愛世人,得救而無有恐懼。這些福音,口傳已然足夠。

另外一邊,中國的學術界和佛教界一般認為佛教是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時由印度西域傳入的。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2)博士弟子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派人去西域,迎來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四十二章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多以漢明帝永平十年作為佛教傳入之年。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經》,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

佛教認為人是因緣所生自己必須對自己負責《四十二章經》說:「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基督徒碰到困難只要祈禱即可佛教徒碰到困難要睹境不動,善解方便基督徒以回歸上帝為目標佛教徒以涅槃寂靜為究竟互不同意而各自表述,卻不以暴力強迫他人的認同

 

五、唯識學起源之另一個可能的因素

佛教思想家印順法師經由研究《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和《阿毘達磨大乘經》,認為大乘唯識思想,大概可以歸納為「由心所造」、「即心所現」、「因心所生」、「映心所顯」和「隨心所變」五類。再由阿含經中,尋找十二緣起支與這五類唯識思想的淵源。最後肯定唯識思想,是導源於緣起論的,它是緣起論的一種說明。

在原始佛教的經典中,並沒有「五位百法」的意趣。吾人擬以「上帝創造一切,緣起包含一切」做假設,說明佛教可能曾經「參看對方的活動以及教理的傳達,而自我調整對應的部分」,做為唯識學起源之另一個可能的因素。

 

上帝創造一切

基督教說宇宙人生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創造的過程如下:

頭一日上帝創造大地、水和光,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

第二日上帝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稱空氣為天。

第三日上帝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使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

第四日上帝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

第五日上帝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

第六日上帝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又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並且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到這個階段為止,夏娃和亞當還沒有偷吃知善惡樹上的果子,因此人類還沒有智慧。所以上帝在第一日到第六日期間,創造的只有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三類。等到夏娃和亞當偷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人類才開始有智慧,此後才有心法和心所法。

 

)「緣起包含一切引出阿賴耶識包含一切

人稱為「有情」,迫切需要離斷的是愛取瞋恚和無明。事實上,「有情」亦可說是「有智」或「有識」,有世俗的智識才有世俗的生命,有世俗的生命才有世俗的一切。佛法是欲解除「有情」的苦,自然就等於欲解除「有識」的苦。佛教善知識知道一切包含於緣起,自然也會想像一切包含於某種超越或勝義的智慧那種無形的抽象的智慧就叫做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剛形成的時候,唯識觀念是沒有五位百法的。吾人假設佛教善知識知曉創世紀的故事已有二三百年之久,可能「參看對方的活動以及教理的傳達,而自我調整對應的部分」,除了列出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三類以概括上帝在第一日到第六日期間所創造的宇宙萬法之外再詳細區分心法和心所法以顯示夏娃和亞當偷吃知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後得到之智慧其實來自法爾如是的阿賴耶識五位百法就成為:

1.心法(8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2. 心所法51種):

遍行心所5種):作意

別境心所5種):勝解

善心所11種):精進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煩惱6種):不正見

隨煩惱21種):

小隨煩惱忿

中隨煩惱無慚無愧

大隨煩惱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失念散亂不正知

不定4種):

3. 色法11種):

五根

五境

法處所攝色

4. 心不相應行法24種):有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和合性不和合性

5. 無為法6種):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

五位百法涵攝虛空界一切緣起變化,生生不息而又無常無形,顯示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皆是「由心所造」、「即心所現」、「因心所生」、「映心所顯」和「隨心所變」。無常故無我,得大圓鏡智;無我故不被創造亦無所創造得大平等智。既不承認有一個萬能的創造神,又包含上帝創造的一切。

 

結論

宗教不分人種是國際性社團而在國際性社團中真正能輕鬆做到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詛咒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的只有紅十字會的醫護人員因為紅十字會出於「大悲心愛世人」而超越了一切宗教宗教人員因為真理與經典的堅持,反而不容易超越教義的對立。其中特別極端和可怕的,就是「伊斯蘭國」將殺戮搶奪和奴隸解釋為古蘭經》允許的教條和思想

本文從五個方向說明佛教對基督教,接近二千年來一直看見對方的存在和活動,了解彼此教義的不同,互不同意而各自表述,不以暴力強迫他人的認同,並且參看對方的活動以及教理的傳達,而自我調整對應的部分,期望最後能發揚人性的真、善、美,並促進社會的和平與進步。

聯合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反對類似「將殺戮搶奪和奴隸強行解釋為正義」的思想。吾人發表意見,是國際性輿論的一部分,也是國際社會每個人的責任。幾千年的宗教和平,既然佛教和基督教做得到,其他宗教亦應做得到。基於本文敘述的事實,吾人主張為了世界和平,在國際性輿論和聯合國行動的層面上,「伊斯蘭國」必須重新解釋古蘭經》的部分內容,放棄有關殺戮搶奪和奴隸的教條和思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as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